中秋寄语 | 团圆时刻,卫伦与你相伴
发布时间:
2018-09-24 14:48
来源:


古时的中秋夜,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或装点自家亭台楼阁,或在酒楼占据一处开阔之地,摆出月饼、石榴、葡萄等物,阖家团圆围坐,天空一轮明月,远远传来笙竽之声,宛若天外之音。
除了水果月食之外,茶壶茶盏也是中秋席上必不可少的器皿。夜深之后,月似银盘,满庭清辉,爽朗的清风穿衫而过,女主人酽酽地为全家沏上一壶白露茶,篦出红宝石般的茶汁,和着糕饼的余味,缓缓在口中回旋。
古时的中秋节,团圆、喝茶、食饼、赏月,是半点都马虎不得的。这是一种节日才有的仪式感,不只是味道,更多的是人情。

月下团圆,相伴为乐——图自网络
而丰富多彩的祭拜活动,从历朝历代沿至如今南北不同地区,都带着地方性质的风俗特色。
在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在北宋京师,八月十五夜,满城人家,不论贫富老小,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,焚香拜月说出心愿,祈求月亮神的保佑。南宋,民间以月饼相赠,取团圆之义,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,砌宝塔等活动。明清以来,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

赏月圆——图自网络
在我国,因风俗各异,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,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在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,主要是妇女和小孩,有“男不圆月,女不祭灶”的俗谚。晚上,皓月初升,妇女们便在院子里、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。银烛高燃,香烟缭绕,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。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,潮汕有俗谚:“河溪对嘴,芋仔食到”。八月间,正是芋的收成时节,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。这固然与农事有关,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:1279年,蒙古贵族灭了南宋,建立元朝,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。马发据守潮州抗元,城破后,百姓惨遭屠杀。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,后人就取芋头与“胡头”谐音,且形似人头,以此来祭奠祖先,历代相传,至今犹存。

潮汕街头巷尾拜祭月娘——图自网络
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。塔高1—3公尺不等,多用碎瓦片砌成,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,约占塔高的1/4,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,顶端留一个塔口,供投放燃料用。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,燃料有木、竹、谷壳等,火旺时泼松香粉,引焰助威,极为壮观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,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,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,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、奖金或奖品。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,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,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。

中秋烧塔——图自网络
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。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,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。“桂花鸭”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,肥而不腻,味美可口。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,浇以桂浆,美不待言。“桂浆”,取名自屈原《楚辞·少司命》“援北方闭兮酌桂浆”。桂浆,一名糖桂花,中秋前后采摘,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。江南妇女手巧,把诗中的咏物,变为桌上佳肴。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“庆团圆”,团坐聚饮叫“圆月”,出游街市称“走月”。
明初南京有望月楼、玩月桥,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,皆供人赏月,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。人们在明月高悬时,结伴同登望月楼、游玩月桥,以共睹玉兔为乐。“玩月桥”在夫子庙秦淮河南,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,这夜,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,追忆牛渚玩月,对月赋诗,故称此桥为玩月桥。明亡后,渐渐衰落,后人有诗去:“风流南曲已烟销,剩得西风长板桥,却忆玉人桥上坐,月明相对教吹箫”。长板桥,即原先的玩月桥。 近年来,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,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,疏浚河道,待到中秋佳节时,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。

登望月楼——图自网络
在北方,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,称为“青苗社”。诸城、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,也得上坟祭祖。冠县、莱阳、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。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“麦箭”。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。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,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。

月饼,又称团圆饼——图自视觉中国
除了各地习俗不同,月饼样式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代表。在传统的饼食中加入各地美食制成的月饼,简称“饼馅上的中国”。

中秋之夜不免让远游他乡的人们心生孤寂,回忆起团聚的欢乐气氛,他们大多只能向着明月寄托思念之情,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
值此中秋节之际
卫伦与您相伴,共聚团圆时刻
祝福所有人

中秋节快乐,阖家幸福安康


销售热线:0754-87392985
公司地址: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珠浦工业区内
相关新闻

卫伦生物

卫伦人力资源